枣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解读《枣庄市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发布日期: 2025-05-22

一、出台的背景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状况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年度防灾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据此,我市编制完成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经市政府审定后印发实施。

二、出台目的

为切实做好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2024年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对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形势、防治主要任务进行了预测和谋划,明确部门任务分工,确定主要防治措施,推动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全民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格局。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自然地质条件:灾害易发的 “先天基枣庄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与当地的自然地质条件密不可分。从地形上看,山亭区等低山丘陵地带坡度较大,岩石风化严重,为崩塌、滑坡提供了 “温床”;而滕州等地区的岩溶地貌分布广泛,地下水长期开采导致岩层空洞化,岩溶塌陷风险持续攀升。此外,境内丰富的煤矿、石膏矿资源经过多年开采,形成了大面积采空区,采空塌陷成为威胁矿区及周边区域安全的 “顽疾”。

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枣庄市共有 80 处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崩塌 39 处、采空塌陷 30 处、岩溶塌陷 9 处、滑坡 2 处,这些隐患点犹如 “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 514 人的生命安全与 1.3 亿元的财产安全。山亭区作为隐患点最多的区域(29 处),其 36.25% 的占比直观反映了低山丘陵地区地质灾害的集中性,也印证了自然地质条件对灾害分布的决定性影响。

(二)2024 年防治实践:经验与教训的双重积淀2024 年是枣庄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 “实战检验年”。全年受 11 轮强降水影响,汛期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 20.6%,极端天气条件下,全市共发生 3 起小型地质灾害,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与重大财产损失,但为防治工作敲响了警钟。台儿庄区农田受损、山亭区民房受损及市中区无损失岩溶塌陷三起事件,暴露了局部区域防御能力的薄弱环节,也检验了 “人防 + 技防” 体系、应急响应机制的有效性。从积极层面看,2024 年防治工作的 “组合拳” 取得了显著成效:巡查组常态化排查隐患、汛期值班与灾情速报制度严格落实、会商研判与气象预警精准联动、“人防 + 技防” 体系持续完善、隐患治理与转移避险有序推进。新建监测台站、组建专业队伍、完成隐患治理工程等具体举措,为 2025 年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实践依据。但同时,部分隐患点治理进度滞后、基层群测群防员专业能力不足、部门协同效率有待提升等问题,也成为 2025 年方案重点优化的方向。

(三)2025 年形势研判:复杂严峻背后的深层逻辑方案对 2025 年防治形势的判断 ——“复杂严峻”,并非空穴来风。从灾害类型看,自然突发性灾害以崩塌为主,人类活动引发的灾害则聚焦于岩溶塌陷与采空塌陷,中小型灾害的高频发性将成为主要特征。从时空分布看,山亭区等低山丘陵区 7-8 月的强降水期、滕州等区域 5-9 月的岩溶活跃期、地下采矿区的持续采空塌陷风险,构成了全年防治工作的 “压力区间”,而 5-9 月的重点防范期更是与枣庄市降水集中、地质活动活跃的季节特征高度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将 5 级以上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纳入防控范畴,体现了对复合型灾害风险的前瞻性考量。枣庄市地处郯庐地震带影响区域,地质结构的不稳定性使得地震与地质灾害的 “叠加效应” 不容忽视。这种多灾种、多时段、多区域的风险交织,决定了 2025 年防治工作必须构建全域覆盖、全时段监控、全链条响应的综合防控体系。

三、新旧政策异同

(一)调整地质灾害防范重点将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作为地质灾害今年的防范预测重点。由于2024年建设了23个监测台站,安装了153套监测普适性监测设备。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预警监测效率提高,而地面塌陷目前还没有很好的监测手段,故将防范地面塌陷作为重点,要求相关区域在旱涝急转,长期干旱、地下水过度开采等重要时段要高度警惕,提前转移避让,预防问题发生。

(二)创新预警信息发布模式。2025年省厅新建开发并运行了山东省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平台,并将所有的监测预警设备均接入了系统,能够随时随地查看监测数据变化,提高了精度和效率。故将过往只有短期预警(24小时)的模式,改为短期预警和短临预警(6小时)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将过往预警信息的逐级预警模式(省-市-县-镇-群策群防员逐级传递)改为多级同时预警模式(根据预警信息级别多级同时下发),提高预警实效,为极端天气下转移避险争取更充裕时间。

(三)注重基层防御能力建设。2025年开年之初省厅专门下发《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演练行动方案》,并在淄博组织现场观摩会,防灾减灾重在基层理念应牢固树立。2025年要分层次,多方式开展宣传培训演练,多措并举提高基层群策群防能力,故把基层防御能力建设调整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四、2025年防治核心任务解析

2025年防治主要任务是方案的核心内容,涵盖调查排查、重点领域防治、基层防御能力建设、应急能力建设与隐患分类处置五大板块。这些任务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 “事前预防 - 事中处置 - 事后恢复” 的全链条防控体系,体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转变。

(一)调查排查:动态更新与 “三查” 制度的刚性落实调查排查作为防治工作的基础,方案将其列为首要任务,凸显了 “底数清、情况明” 的重要性。方案要求各区(市)更新调查隐患点和风险区,本质上是对地质灾害风险的 “动态画像”—— 随着自然条件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隐患点的数量、位置、风险等级会发生改变,只有通过定期更新,才能确保防控措施的针对性。协调相关部门持续排查,则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了自然资源、住建、交通、水利等多部门的 “合力”,避免了 “各自为战” 的信息孤岛现象。

“汛前、汛中、汛后‘三查’制度” 的严格落实,是应对季节性风险的关键举措。汛前排查聚焦于隐患点的基础情况摸底,重点检查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应急物资储备、转移路线合理性;汛中排查侧重强降水、强台风等极端天气后的隐患变化,及时发现新的风险点;汛后排查则着眼于灾害发生后的次生隐患治理,评估原有防控措施的有效性。这一制度的实施,将静态排查转化为动态管理,确保了全年防治工作的连续性与针对性。

(二)重点领域防治:多部门协同的 “精准防控”方案对学校、房屋建筑、交通设施、水电站等重点领域的防治部署,体现了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 的原则。这些领域要么人员密集,要么关乎公共基础设施安全,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后果不堪设想。方案明确各牵头部门负责排查与治理,本质上是构建 “谁主管、谁负责” 的责任体系 —— 教育部门牵头学校隐患排查,住建部门负责房屋建筑领域,交通部门聚焦公路、铁路沿线,水利部门管控水电站周边,这种分工既符合部门职责定位,又确保了防治工作的 “专业对口”。

以学校为例,枣庄市部分山区学校依山而建,面临崩塌、滑坡风险,教育部门需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开展专项排查,对存在风险的校舍制定搬迁或加固方案;交通设施中的山区公路,往往是崩塌、落石的高发区,交通部门需在汛期前完成边坡防护工程,并设置警示标志与应急通道。这种 “一领域一方案、一隐患一措施” 的精准防控,将重点领域的风险降至最低。

(三)基层防御能力建设:筑牢 “最后一公里” 防线基层是地质灾害防治的 “最后一公里”,其防御能力直接决定了方案的实施效果。方案提出的完善 “人防 + 技防” 体系、配齐群测群防员、用好监测平台等举措,直指基层防控的 “薄弱环节”。群测群防员作为基层防御的核心力量,其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关键 —— 方案提出的加强培训,应聚焦于地质灾害识别、监测设备使用、预警信息传递等实用技能,避免 “形式化” 培训;科普宣传则需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案例,提高群众的风险意识与自救能力,例如通过短视频、宣传栏、乡村大喇叭等形式,普及 “发现裂缝、异响及时撤离” 等常识。

应急避险演练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的 “实战课”。方案要求演练常态化,其核心在于“真演实练”—— 模拟真实灾害场景,检验转移路线的合理性、安置点的承载力、应急物资的调配效率;演练后需及时总结不足,调整预案。部分山区村庄在2024年的演练中,发现转移路线存在狭窄、泥泞等问题,2025 年方案应推动这些村庄对路线进行硬化或拓宽,确保紧急情况下的通行顺畅。

(四)应急能力建设:提升 “快速响应” 效能应急能力建设是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 “关键支撑”。方案提出的提升救援水平、完善预案、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等举措,构成了应急响应的 “全链条”。完善预案并演练,需避免 “上下一般粗”—— 区(市)级预案应侧重统筹协调,乡镇级预案需细化到村、到户,明确转移信号、安置点负责人、物资调配清单等具体内容;专业队伍建设则需强化 “专兼结合”,以消防救援队伍为骨干,吸纳地质、水利、建筑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形成 “救援 + 技术” 的复合型队伍。

预警预报的 “精准度” 与 “时效性” 是应急能力的核心指标。方案要求加强气象、水文、地质数据的共享与分析,建立 “联合会商、联合发布” 机制,例如气象部门发布暴雨预警后,自然资源部门应在 1 小时内完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并向高风险区推送预警信息。严格汛期值班值守与信息报送,则确保了 “24 小时不脱岗、信息传递零延迟”,为应急决策提供及时支持。

(五)隐患分类处置:“一患一策” 的科学管理方案对隐患的分类处置 —— 加快未完成治理工程进度、对暂不能治理的采取监测措施、及时销号符合条件的隐患点,体现了 “实事求是、分类施策” 的原则。未完成治理的工程往往是风险较高的 “硬骨头”,需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暂不能治理的隐患点,如大型采空塌陷区,需加密监测频次,设置隔离带,禁止人员进入;符合销号条件的隐患点,需通过严格验收后及时退出管理名单,避免资源浪费。

以山亭区某崩塌隐患点为例,若治理工程因资金问题滞后,2025 年需将其纳入财政优先保障项目,确保汛期前完成;市中区某岩溶塌陷点若经治理后风险消除,需由自然资源部门组织专家验收,验收通过后予以销号。这种分类处置机制,实现了对隐患点的 “动态管理、精准管控”。

五、关键词和专业术语

1.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崩塌: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或其他外力参与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以竖向为主的运动,并堆积在坡脚的动力地质现象。

3.滑坡:斜坡岩土体在重力作用或有其他因素参与影响下,沿地质弱面发生向下向外滑动,以向外滑动为主的变形破坏。

4.泥石流:由降水(暴雨、积雪融化水等)诱发,在沟谷或山坡上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5.地面塌陷: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凹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6.地裂缝: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具有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7.地面沉降: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在一定区域内,产生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规律的地表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

六、友情提示,普通群众发现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判断方法

1、关注天气变化:强降雨、地震等天气变化可能预示着地质灾害的发生。

2、观察地形变化:如地面沉降、裂缝等异常现象可能表明地质灾害隐患。 

3、参与社区活动:通过社区活动了解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通过以上途径,普通百姓可以更好地发现和预防地质灾害隐患,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七、主要内容提炼

《方案》由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形势预测、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保障措施4个部分组成。

(一)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按地域分,全市各区(市)均有分布。崩塌、滑坡主要处于低山丘陵地带,以山亭区为主;采空塌陷主要位于滕州市、峄城区、薛城区、台儿庄区及市中区等石膏矿、煤矿尚未塌陷稳沉区;岩溶塌陷主要位于滕州市荆泉、羊庄,市中区十里泉、丁庄-东王庄,台儿庄区小龚庄等岩溶水源地集中开采区。

2024年全市共出现11轮次强降水影响过程,汛期平均降水量在623.8毫米左右,较常年(517.5毫米)同期偏多20.6%。全年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3起,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基本保持平稳。

(二)2025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我市降雨与往年大概持平但旱涝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且台风北上影响较大,气候不确定性显著增强。综合研判分析,我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在5-9月份,特别关注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地质灾害防范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三)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一是做好地质灾害调查排查。持续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建立长效机制。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二是强化重点领域地质灾害防治。包括各类学校、教育机构、在建及投入运营的公路、铁路、水运以及相关施工现场周边、水电站、油气管道、水库枢纽及近坝库岸、施工营地及工程区、矿山企业的尾矿库区域、煤矿企业生产区、各类自然保护地等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治理。加强城市、乡村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可能引发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治理。三是加强基层防御能力建设。及时做好专业调查、应急处置,落实防范措施。加强人员培训,提升相关人员防灾责任意识和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指导基层开展应急避险演练,全面提升基层一线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识灾避险能力。

四是加强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提升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水平,加强基层专业技术队伍能力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做好汛期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五是做好地质灾害隐患分类处置。推动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采取群测群防、监测巡查等措施,避免、降低灾害风险;满足销号条件的隐患点,及时按程序销号。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政策解读单位:枣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政策咨询电话:0632-3155076

24小时值班电话:0632-3285613